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赠巩畴 唐 · 郑薰
 押词韵第十一部
华处士巩畴,擅玄言之要,通易、老,其于净名、僧肇尤精达。余在句溪时,重其能,车币而致之。及到官舍,再说易,一说老氏。将儿侄辈执卷列坐而传之。老氏毕业,而寇难作,与巩各散去,不知其何如,存耶亡耶。余既休居洛师,锁扉独静。己卯冬十一月半,雪中有客叩柴门,樵童视之,走复曰:「巩处士。」遽下榻开关,执手话艰苦。巩背簦笈、草履、杖灵寿、下笠,且咍笑曰:「闻公恬养澹逸,不屑于荣悴,故以玄成来助成之。」升榻解笈,散四书,即易、老、净、也。明日,讲肇论,阶前多偃松高,冰〔冻〕(涷)堕落,有琴瑟金石声。理致明妙,神骨超爽,自谓极一时之遇。日与古人为徒,又意此乐之难谐也。遂成二十韵,敬以赠之。
密雪松桂寒,书窗导馀清。
风撼冰玉碎,阶前琴磬声。
榻静几砚洁,帙散缣缃明。
高论展僧肇,精言资巩生。
立意加玄虚,析理分纵横。
万化悉在我,一物安能惊。
江海何所动,丘山常自平。
迟速不相阂,后先徒起争。
镜照分妍丑,秤称分重轻。
颜容宁入鉴,铢两岂关衡。
蕴微道超忽,剖镫音泠泠。
纸上掣牢键,舌端摇利兵。
圆澈保直性,客尘排妄情。
有住即非住,无行即是行。
疏越舍朱弦,哇淫鄙秦筝。
淡薄贵无味,羊斟大羹
洪远包乾坤,幽窅潜沈冥。
罔烦跬步举,顿达万里程。
庐远尚莫晓,隐留曾误听。
直须持妙说,共诣毗耶城
偈颂七十六首 其七十二 南宋 · 释子益
 押词韵第四部
二月十五瞿昙灭度
文殊顿足普贤悲,外道拊掌波旬舞。
甜瓜彻蒂甜,苦瓠连根苦(佛涅槃)
庐州明教寺转关经藏记 唐 · 谭铢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六十
大唐咸通庚寅岁。庐之佛寺曰明教。
有禅那僧文珦创转关经藏成。命记其事。
常学释氏。因录其义。
以喻之曰。经曰。
灭度后。像法存焉。
夫像似也。俾迷者睹其像。
得其意。乃曰经心也。
藏藏也。如心之含藏万法者也。
故曰一心生万法。万法由一心。
其动静弛张。在我而已。
宁穷其义。略举其大。
斯藏也。本于一心。
灵通无碍。动用自在。
静则万法空寂。动则三界弥纶。
虚伪唯心所造作。其在斯乎。
周回八角。角觉也。
佛以眼为八邪。耳为八患。
鼻为八苦。舌为八难。
回八邪为八觉。回八患为八解脱。
回八苦为八安乐。回八难为八王子。
指四八为三十二相。由此八关返邪归正
成佛之境矣。止则寂然无用。
引则转而不穷。动虽有声。
静乃无迹。以此现相。
俾人归依。知佛之心。
体道之要。使迷徒瞻礼。
自识根源。移于身心。
可见微密。迷者若悟。
知三乘妙旨。未脱轮回。
一法正宗。不离真性。
性而非性。真何所真。
乃知三界本空。十方一相。
相而无相。知何所知。
如始当语言道断。心行起灭。
其藏贮修多罗教数千轴。募金长者禅那弟子蕲州长史殿中侍御史上柱国王师贞。
特力营构。果获成就。
己丑岁。属徐方兵乱。
援军屯集。虽存根本。
几失护持。今则色相端严。
典教渐备。所表法轮常转。
心不动摇。略谕因缘。
以示道俗云尔。赞曰。
修多罗教。函于藏轮。
周回八角。正道斯陈。
动用一心。为万法因。
忘因无法。得本归真。
镌于金石。用导迷人。
陈伯澡问论语(一)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六、《北溪大全集》卷三七
程子说作经之意。
到经明后,方知得作经之意;
识圣人心体,方知得所以用处。
今不必指定为證。
问「学而时习之」。
《集注》数语,须当详玩。
所谓「明善而复其初」者,其中极有含蓄,乃兼知行而言,非谓明善便是复其初也。
学自是兼知行工夫,岂但明此善而已哉!
问「不亦乐乎」。
此正孟子所谓「得天下英材而教育之」之乐也。
盖人皆信从,则是道所传者众,吾中心之所愿者惬矣,岂不快乐也哉!
不干人共乐事。
问「说无迹,乐有迹」。
说者,得此理而活说,自形见有迹;
乐者,胸中快乐,形容不得,何迹之有?
非因悦之发散也。
问「学之正、习之熟、悦之深」。
学之正则路不差,习之熟则学在己,悦之深则乐作矣。
问「不和不乐」。
鄙者粗俗,自是乖戾,安能和诈者机变胶扰,安能乐?
问「孝弟为仁之本」。
行仁只是推行仁爱以及物,须从孝弟处起。
盖事亲事兄,乃爱之发所最先处。
以是为根本,然后可及民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
须认定此意熟看,不必支离。
问「犯上者鲜」。
一言稍不中节,便伤父母之色,便是犯上,岂是易事?
问「心之德、爱之理」。
爱之理即是心之德,非于心之德之外,又别有个爱之理也。
但心之德就体言,爱之理就用言,须兼两语方圆。
问「为仁之本」。
此第一仁字,合如此正解。
然仁字随处用,又有浅深,此为仁,只以仁爱而言,不必深看。
问「木神则仁、火神则礼」。
此神只是气之伸,只以五行分配而言,不必重看。
问「恻隐贯四端」。
贯是穿透去,不可分先后。
就羞恶恭敬是非中,只看真情所发,恳切处,便见得恻隐相为贯通。
问「仁活物」。
心是个活物,仁便是心中活底道理,所以谓心之德。
问《论语》《或问》中说仁与巧令气象。
仁者中有实德,自是浑厚慈良;
巧令者言轻貌轻,外事虚饰,自是轻浮刻薄。
气象自明,何用过索?
问「忠信」。
尽己之谓忠,是就中心处说,非指其发于外也。
以实之谓信,是就言上说,非谓所为之事理也。
五常之信与忠信之信同异。
信之得名,只是实而已。
五常之信,以心之实而言,是其体;
信之信,以言之实而言,是其用,非有二物也。
问「贤贤易色」。
易色,是改易其好色之心,正如《中庸》远色所以尊贤之意,不必将「好好色」来掺。
问忠信与诚。
忠信是人做工夫处,不诚无物之诚,亦是就人工夫言。
若诚者物之终始与诚者天之道之诚,则以自然之实理言,当随处看。
问:晦翁平生断义分明,最得延平此一言之力。
晦翁平生断义分明,最得延平此一言之力。
东莱,则正坐此病。
问节文仪则。
四字相对说,节则无太过,文则无不及,则定法也,仪在外有可观,则在内有可守。
宜细玩之。
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不知人,则人之是非邪正不能辨,故贤者不得亲,不肖者不得远,所以为患也。
问「其言微婉,或因一事而发」。
此乃说《诗》中其他言语如此,便證见「思无邪」一句,为直指全体自明也。
知天命
天命初无甚玄妙处,但学不躐等,且等循序逐件理会事物当然之则。
若果知之明而无所疑,则更推上一层,其所以然者,便自瞭然矣。
问「生事以礼」段。
须熟究以礼事其亲之正意,始终一以礼事其亲,则为敬亲之至矣。
然若何而为以礼事其亲?
其中节文,纤悉委曲多少事,皆不可以不讲也。
问「父母唯其疾之忧」段。
凡《集注》有二说者,当以前说为正,后说虽于文义亦通,终不似前义之为长尔。
此章乃发父母子情之真切处,以感动之,使之起孝起敬,自不容已。
亦可见圣人之变化人有道矣。
问夫子答子游以敬、子夏以爱段。
爱、敬固是两尽,须深究其所以为爱敬之蕴,不但口咬此两字而已。
武伯多可忧,子游狎爱,子夏直义。
武伯谥以武为人自可,卜子夏只于不可者拒之一节,及北宫黝似子夏底意,亦可见其气象端严。
子游亦未至于狎处,但警之,恐其流如是尔。
问颜子不违如愚段。
延平发得固明白,亦须自体认得洒落,方见趣味。
盖圣人言语,皆从大本中流出,虽一言半句若常谈,而莫非妙道精义所形见。
他人闻之,只如平常,岂曾识破颜子工夫?
至到见识明睿,其于夫子之言,耳才闻得,口不待说,而心中了了如冰之融释,随入随化,此理洞然呈露,自成条理,不复疑碍。
所以虽终日言,而意旨相契,不相违背。
此于圣人耳顺地位虽未几及,而已同是一般趣味矣。
来说虽随文解析,终不免牵强,未见洒落处。
所谓坦然由之而无疑者,只是见得此理明甚,坦然平步进去,更无阻碍尔。
亦未说到安行底意,恐不必过为是支离也。
问「观其所由」段。
观其所由,是就意之所从来处看;
察其所安,是就心之所安乐处看。
意是发端处,心是全体处。
问「温故知新」段。
知新,是心中有得于是理,已觉悟。
曰新云者,是日每有得,而学能日进,所蕴未可量也。
故可应学者之求。
曰「可以」,犹云「足以」之谓,何必又生「方仅而非有馀」之说以汩之乎?
恐涉支离而晦其正意矣。
问「学而不思则罔」段。
学,统言之,固是效先觉之所为。
今就近言,学只是学其事,思是思其理;
学是身去学,思是心中思。
问「子张学干禄」段。
慎乃不放纵、不轻忽之谓,非方为之审择。
而亦不必说「仅能寡尤悔而未至于纯」,尤悔岂易寡哉?
恐转见支离,而不得其所以慎言行之趣矣。
问「举直错枉」段。
好、恶,情也;
好直而恶枉,则情之由性而发者也。
不可混杂无辨。
谢氏「居敬穷理」之云,乃因而及之。
其实此二者圣贤之要诀,大有工夫在,未可以易视之。
问「非其鬼而祭之」段。
妄祭,未是謟;
于其中趋媚以求福,则謟也。
问「不仁如礼何」段。
仁不止言心,须兼以理看。
盖仁者之心,纯是天理,其从事于礼乐,莫非天理之所流行著见。
故玉帛所将,皆吾之敬;
钟鼓所发,皆吾之和;
与礼乐只是一物。
不仁之人则本心亡而天理灭。
所谓敬本无有,虽欲用玉帛以将之,而莫之能将;
所谓和本无有,虽欲用钟鼓以发之,而莫之能发。
便是礼乐不为之用,而无如礼乐何,身与礼乐判而为二矣。
问游氏、程子「如礼乐何」之说。
仁者,此心天理之全体也。
理之说,虽宽而实切,却见得仁与礼乐相关甚密处。
然须更兼游氏人心之说乃圆,所以《集注》并言之也。
问「林放问礼」段。
俭戚虽非得中,终是本之所在。
要须先以此为主而加隆焉,然后文以副之尔。
问「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段。
此是最大节目,难明处既有以明之,则其他无有不可明者也;
最疏远难格处既有以格之,则其他无有不可格者矣。
所以于治天下不难也,亦犹「至諴感神,矧兹有苗」之意,岂谓只能如此,便能如彼,更不必用工夫心力邪?
问「获罪于天」段,说「天下只有一个道理」云云。
天即理也,只是一物。
若所说,则天与理为二矣。
夫天者,其尊无对,而岂有容夫媚奥灶者之祷乎?
问「入太庙每事问」段。
《集注》云:虽知亦问,则不知而问者,自在其中。
然此章须于圣人敬谨之至处,玩圣人气象。
问「射不主皮」段。
此章须玩古人尚德不尚力之意,乃为得其旨。
问「子贡欲去,告朔饩羊」段。
须知子贡意思,未免计校,涉于为利。
圣人则大义甚明,故断制直截如此。
问「君使臣以礼」段。
吕氏齐头说本章之义已明,尹氏作相关说,可以足其馀意。
所以并取之,亦不可遗也。
问「管仲器小」段。
奢而犯礼,事目皆莫非在器小之内,不待功业著不得后,方奢而犯礼。
问局量规模。
局量是就身上言,局是格局其所存处,量是度量其所蕴处。
规模是就事业言,其所施设处,局量褊浅,故不能正身修德,好奢而犯礼。
规模卑狭,故不能致主于王道,仅相威公霸诸侯而已。
二者盖兼内外体用平说,以为器小之證。
亦略有先后,但不可分明开了。
如苏氏说得不知《大学》本领,所以局量褊浅处。
杨氏说得不能致主于王道,所以规模卑狭处。
须兼二说通看,乃备其义。
凡义当以《集注》为正,如《或问》之书,乃旧说,不曾经脩,更在平心去取,不可全靠为定论也。
召陵之役,以义服楚,最为春秋盛举。
然细考之,当时所以责楚者,亦不过只搜寻昭王远年已往之事,及包茅小小不供,贡便休了。
如僣王猾夏之罪,实关天地大经,可以为兴周之举,殊不敢问着,恐他未肯退听,便大费力,无合杀也。
此皆是器小之故。
须如《大学》局量规模,乃为大器,非王佐之才不能。
问「纯如皦如」。
二字正相反,纯则相济如一而和,皦则节奏分明而不相侵夺。
问《韶》《武》善美。
美以功言,善以德言(《集注》已分明。揖逊、征伐,乃所遇之时不同,非干性反之故。)
问:性反与乐何相干?
乐虽由外作,却与本人意思相合,便是德之影子,不可谓不相干也。
问「居上不宽」段。
观字有辨明两件底意,此三者是根本切要处,可以观人之得失。
若无其本,则其他末处,无可以观其得失矣。
必如此,然后文义乃足矣。
问「久处约」段。
仁者智者之能处约,乐只于安利处便见。
盖仁者安其仁,而无适不安,久处约亦安,长处乐亦安,如舜饭糗茹草,若将终身,及被袗鼓琴,若固有之,殊不以约乐为事,视外事若无有也。
智者贪仁如嗜利,而不易所守,在富贵不能淫,在贫贱不能移,故久处约,长处乐,皆确然不为外物所夺。
问「仁者,心无内外、精粗、远近之间」段。
内外以身分别,内是里面,外是外面;
远近以所在言,近是目前处,远是千里之外极天所覆处;
精粗以事言,精是入细底事,粗是至粗鄙底事。
仁者之心,日用间浑是天理流行,无一处不该,无一物不贯,何有内外、远近、精粗之间?
若见得仁分明,此等处自晓然矣。
问:孟子中天下而立,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与乐为情,而所性不存焉相类。
得失如何?
孟子主意在所性,不以行藏而有加损。
谢氏主意在尽性,以忘情之累,自不同矣。
但看文字,只须随本章直看正意,正意既明,涵泳熟后,自有通贯处。
最不要如此牵东牵西,引南引北,胸中扰扰,越见窒碍,大义无由而明。
如《或问》之书,亦姑借以證《集注》之所未详,其与《集注》异者,当从《集注》。
亦不在旁搜横索,一一勘定。
且须放缓,将见大体通贯后,此等自迎刃而判,不待劳心苦索矣。
问强仁恐不能无易所守。
强仁亦有浅深,若用功深,后天理有以胜人欲,亦能确其所守也。
程子「公正」二字。
二字固须兼尽,然亦相因,非截然二物。
更须知虽无私心,苟不合正理,乃私也。
虽或当理,苟未能无私心,亦未得为当理也。
问《或问》辨杨氏会万物于一己之说,以为僧肇之言也段。
世之想像理义者,多好为此等大言,以笼天下之物,而不究其实背理伤义,无一可通(《或问》辨之已悉矣。原其初,亦是放孟子「万物皆备于我」之说,而不得其旨,毫釐之差,则千里之缪,所以至此。)
问「富贵是人之所欲」。
不当得之富贵,如齐不用孟子,而欲养以万钟之类,及世人买官觅荐等,皆是。
贫贱在天,如何去得?
如不能安分,却非理求官、营财,便是欲脱去贫贱。
问「好仁恶不仁」段。
好仁、恶不仁二者,字固若以二人言,然真能好仁者,未有不恶不仁;
真能恶不仁者,未有不好仁。
但圣人于此二者,各极其趣而言之,未有好仁者只知仁之可好,而不能恶不仁;
恶不仁者,只知不仁之可恶,而不能好仁底意。
恐不必恁支离也。
此处须深究如何是好仁,如何是恶不仁,见得其中底蕴,方有益。
凡看文字,只就字里究底蕴,不须就字旁生枝节。
问实理、虚理。
理无不实,非有虚也,但人之闻见自不实尔。
程子「实理者,实见得是、实见得非」段。
晦翁亦尝疑此句记有误,实理与实见不同,有那实理,人须是实见得也。
问「闻道非但知一理」。
闻道是真知,非一二髣髴之可得。
问谢氏谓「不闻此而死,则谓生而死者,为吾身血气之为;
闻此而死,则知生而死者,乃道之出乎生、入乎死,而无所复忧」段。
此言闻道者,生死乃道出入,而非血气之生死。
故超然无生死之累,而无所复忧,亦死而不亡之意。
盖异端惊怪之论,非儒者之所宜言矣。
问「士志于道」段。
志方求而未真有得,安能保其无外役以分之?
问:佛有觉之理,可以敬以直内,是如何?
觉只是未接物之前,惺惺不昧也,故亦可敬以直内。
然细论之,吾儒觉中皆是实理,又非如释氏空寂之云矣。
问「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段。
此章读作三句为安,上句至「有」字,中句至「国」字绝。
「逊者礼之实」一句最要,乃以心言。
真能如此,则自足以兴起国人之心矣(《集注》文义不倒,更详之。)
问「一贯」段。
忠恕之分不可乱,忠尽己,是在我底;
恕推己,是及物底。
今曰就事物上尽己心推将去,则恐浑杂无辨。
若曰以其尽己心者推将去,则可尔。
问「更无馀法」段。
详《集注》。
所谓「自此之外,更无馀法,而亦无待于推矣」。
系之天地,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
之下则更无馀法,是言「己尽」之意,应「至诚无息」句;
「亦无待于推」,是应「万物各得其所」句。
问:一事各具一理,而万理同出一原。
一事各具一理,若易究也。
然一一下学,欲遍观而尽识,则未为易也。
万理同出一原,若难穷也。
然到上达境界,则瞭然在目,亦未为难也。
在学者用工,须俛焉从事曾子之所以为贯,而未可躐等遽求夫子之所以为一。
譬之一贯散钱,须已数成十个百讫,与之一条索子,便都贯得;
若散乱堆簇,未曾数著,纵与之索子,亦无从而贯之矣。
问「君子喻于义」段。
义只是心之裁断而宜之理也,利是利便,只是讨便宜之谓。
凡所以行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饮食起居、言动之际,才有一毫涉于便己自私,皆利也。
其事虽善,而有所为而为之,如内交要誉恶其声之类,稍有萌于中,是亦莫非利焉。
不止于名位货财之谓,此特其流之甚著见尔。
偈颂一百零三首 其七十六 南宋 · 释月涧
 押覃韵
江山处处东风软,桃李纷纷春意酣。
灭度耶不灭度,当机识取老瞿昙二月望
径山妙空佛海大师塔铭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八六、《鸿庆居士文集》卷三二
绍兴二十七年岁在丁丑径山妙空佛海大师讷公,持钵诣秀州华亭县。
县人朱飞卿者闻师名,具伊蒲之馔,卜日驰书以请公。
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其家,据坐说法。
缁素咸会,有僧出,膜拜问生死根命,公酬对,语未卒,举拂扣床,一击而逝。
道俗奔赴,空巷相登,赞叹作礼,如佛灭度
于是其徒具舟载归山中,则已有治命矣。
七日而敛,举体如生,以十二月十四日葬公全躯于寺之白云庵
呜呼,死生之变亦大矣!
子路问死,而孔子不以告。
彼上人者,常住真心,如入涅槃正路。
而四大无常之身,视如弃屣,一弹指顷危坐而寂,斯亦奇矣。
靖康初,余守历阳,被召过仪真,公时住天宁寺,营僧伽一塔高数百尺,又建一大轮藏,壮丽甲于淮海。
余叹曰:「公才吏用,不下澄观,方时多故,而隐于浮屠中,可惜也」。
其后五住灵岩,筑一室于方丈西偏,余榜曰「五至」,赋诗刻之。
至是,公之高弟大梅山长老德最过余,泣曰:「公,佛海三十年之旧,且厚善,宜得铭,公其勿辞」。
遂授以铭。
公名智讷姓夏氏,秀之崇德县人
方在母,梦一妇人著黄衣,寘一儿盆中,举而授之。
生而颖异,年甫四岁,事其兄慈相师道孜。
十四得度,器质不凡,追营香火,练习戒律,已如成人。
久之悟,叹曰:「吾修无上道而求之文句中,是刻舟也」。
即舍去,学禅于桐川天宁寺
一日,度涧有文书出流水中,公揽取视之,即《心经》也。
读至五,蕴皆空,恍然若有契于心。
当是时,姑苏瑞光寺净照师崇信,以道学为一时所宗,公往从之。
净照曰:「宿世沙门也」。
未几,净照徙住真州长芦寺,会学去来率数百人。
公学成行尊,齿其高第,淮人敬爱之,曰:「有如讷公而不坐道场,可乎」?
延住天宁禅寺,恩赐「妙空大师」。
仪真,三江三吴舟车之会,檀施大集,鼎新一刹,几至万础。
建炎初,住杭州灵隐
昭慈圣献皇后车驾临幸,诏公升座,赐号「佛海」。
明年,金人陷钱塘,公被执至军中,大酋解缚,置一榻尊事之。
比去,饬十骑送还。
咸安王韩公世忠表请平江灵岩为功德院,荐先福,命公主其院。
已去复留,凡五更住持,前后二十馀年。
最后奉诏住径山能仁禅院,遂示寂。
公仪状奇庞,容止端默,虽行出世閒法,而以营塔庙,修斋供,作佛事,金帛之施,岁一出之,橐中无留蓄。
在仪真时,州民王氏妇病没,后配孟氏又病,一日,其姑诵经佛室中,闻扣壁声,问之,曰:「王氏也。
我有遗橐簪珥之属,尽归孟氏,可斥卖一二,召天宁讷公说法,使我解脱,舍汝家而去,孟氏亦复无恙」。
家人即日驰告公,公至,王氏凭附一女子立公侧。
说法竟,王氏欢踊跪谢如生。
后数日,见梦曰:「我已别受后身矣」。
而孟氏病良已时。
徐俯师川书其事为记。
灵岩时,平江大姓胡氏设大斋,耆宿皆会。
前一夕,梦人告曰:「诘朝有骑赤马、衣黄褐衣至者,辟支佛也」。
黎明,物色求之,而公裘马如梦所告者。
胡氏举室迎拜,一坐尽惊。
灵岩寺据绝顶,而井饮不给,盖数百年矣。
公择地庀工,伐石凿井,出泉清甘,人不病汲,今号「佛海泉」云。
公又尝筑室十数椽于府城之北,为退休之地。
信安王孟公忠厚为请于朝,赐名「庆恩」。
公既归白云矣。
公没之岁,偶脱一齿,至是群弟子并敛公爪发,琢石为浮图,即庆恩之寝庐瘗之,祠事焉。
公寿八十,僧腊六十七。
得法净照,为云门六世孙。
住丛林四十二年,度弟子三百馀人。
铭曰:
四大无常,名为幻身。
纩息已定,奄为云。
性觉妙名,如古井水。
一真湛然,不受生死。
有大比号佛海师,不起于坐,只履西归。
本自不生,今亦无灭。
我铭著之,如指摽月。
长芦长老一公塔铭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八六、《鸿庆居士文集》卷三二
绍兴二年六月,余南迁,次临川,道过疏山长老善清领众出迎余于稠人中。
见一人小异,仪状翘秀,有贵介公子之风,问知为善清之高弟,今一公也。
已而与之语,谈词亹亹,皆自经论中来,听之弥日不厌。
又问其家世,实出章懿太后家,故彰信军节度使太师襄阳郡王李公用和之玄孙也。
襄阳王生子曰璋,武成军节度殿前都指挥使
曰玮,兖国公主,为驸马都尉
曰瑊,宫苑使,赠金吾卫大将军,师之曾祖也。
承平百馀年,中外安富,李氏以勋戚之贵震天下,筑大第,建旄节,粉白黛绿充满后房。
鸣钟列鼎而食,子孙奉朝请者数十人。
朱轮华毂,相属于道。
豪者以驰骋射猎为事,谨者亦累勋阀,践华显,世其家。
师独奋然舍去,入山林,践荆棘,茹蔬食粝,昼夜持膏火,给薪水,事佛祖,修无上道,为天人师,非所谓豪杰之士,不待文王而兴者欤?
师讳法一,字贯道开封府祥符县人
祖俨,朝奉大夫
父某,某官。
方其在母也,夜梦一老僧梵相奇古,如世间所画罗汉像,而师以是夕生。
比成童,见群儿啖、跨竹马、为嬉弄,皆不顾。
年十七,试太学诸生,被服诗书,侃侃然如寒士。
从其翁仕淮南大夫公欲任以官。
不就,请诣长芦,事慈觉赜公为比丘
其翁难之,母曰:「此宿世沙门,勿夺其志」。
未几,赜公没去,礼灵岩通照愿公。
得度,受具足戒,是岁大观元年也。
愿公徙徐之琅邪,又从之凡十年。
迷闷不能入,益刻苦奋厉,刳心练形,至不知寒暑之变。
圆悟勤公蒋山,见师书一偈,以大法炬许之。
圆悟奉诏住京师天宁,师又持钵而往。
会靖康之乱,圆悟还蜀。
江西草堂清公疏山道场,閒关兵火,徒步数千里而至。
一语之投,忽有所得,如金篦刮腹,表里洞然。
绍兴七年泉州太守宝文阁直学士刘公子羽闻师名,具书币,驰请住延福院。
开堂说法,缁素咸会,至无地以容。
丞相张公浚帅福唐,徙住寿山
尚书梁公汝嘉四明,又挽居雪窦。
于时公卿大夫想见风采,争先邀迎,惟恐不及。
天台万寿寺在山谷穷处,其徒数犯法,不能禁。
有司奏改为禅,率选用一世名缁众所信服者为领袖,又徙万寿。
积六七岁,淮南转运使蒋公璨以书抵师曰:「长芦大丛林,公弃家学道,推论于公,能一来乎」?
师欣然许之。
居岁馀,如有所不乐,辞归万年观音别院。
才浃日,示微疾,索笔书四句偈,默坐而寂,实绍兴某年三月四日也。
寿七十五,僧腊五十二。
八日塔成,去寺若千步。
余闻佛说:诸富贵人具大威力,发菩提心,难造种种业,易如一滴水,流入地中,五浊恶臭,便成生死大海。
师生于戚里,长有华屋玉食之奉,而天资绝人,性与道合,不假师授,一念幡然,跳出苦海,直登彼岸,为大善知识。
世缘已尽,振衣东还,奄然而化,虽古佛灭度不过也。
褒禅山长老宝馀过余曰:「公知师者,宜得铭」。
铭曰:
三生了了,大摩尼珠出光明兮。
剖画瓮中,一笑相视过去僧兮。
苦海无边,作大桥梁度众生兮。
死而不亡,耿耿如在传一灯兮。
明州雪窦山资圣寺第六祖明觉大师塔铭治平二年二月 宋 · 吕夏卿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七、明觉禅师语录、《延祐四明志》卷一七、《四明图经》卷一一、《雪窦寺志》卷六
夫真空不空,是有无證;
寂灭不灭,是往来相。
佛以权实一法,开顿渐之径,使随器而趋之,有不离道场得大智慧,有难行苦行为人天业。
日月为明矣,而盲者不见睫毛;
舟枻可济矣,而溺者沦于波浪。
人之未有恶明而忘济者,其心一也,其途异矣。
昆蚑之性,群行食啄,倦则息,触则避,求所以安乐,不待教而能也。
人之于贵贱贫富寿夭得丧,不知自然之分,爱恶悲欣,廉贫静躁,纠缠桎梏,无所解脱。
昼劳形骸,夜动梦寝,至于老死,且不知息。
彼昆蚑知所以安乐,人顾不能也。
佛之教人,推性命之际,以极天地之外,乃至观身如掌中物。
传付法宝,不寓文字,是谓禅那。
山岳之大,有时而泐,金石之刚,有时而刓,形器之用也。
我则异于是,无去无住,无取无离,不见于内,不见于外,不见中间。
自利义也,利他仁也。
是谓涅槃妙心诸佛法印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
佛以授摩诃迦叶,传僧伽梨衣,以待补处出世,为成道之符。
自是衣法相传,二十有七世香。
至王子初入中国,谥曰圆觉
圆觉传大祖大祖传鉴智,鉴智传大医,大医传大满大满传大鉴,大鉴藏衣传法而已,大慧继之,大寂承之,其后皆以所居称。
若天皇、龙潭、德山,雪峰、云门、香林、智门,其世次也。
禅师讳重显字隐之,大寂九世之孙,智门之法嗣也。
俗姓李氏,母文氏,以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生大师遂州
始生瞑目若寐,三日既浴,乃豁然而寤,屏去荤血,不习戏弄。
七岁,有僧过其门,挽持袈裟,喜不自胜。
闻梵呗之声,辄泣下。
父母问其故,恳请出家。
父母执不可,师不食者累日。
咸平中终父母丧,诣益州普安院仁铣师,落发为弟子。
大慈寺僧元莹,讲《定慧圆觉疏》,师执卷质问大义。
至心本是佛,由念起而漂沈,伺夜入室请益,往复数四,莹不能屈。
乃拱手称谢曰:「子非滞教者,吾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子其从之,彼待子之求也久矣」。
师于是东出襄阳,至石门聪禅师之席。
居三岁,机缘不谐,聪谕之曰:「此事非思量分别所解。
随州智门祚禅师,子之师也」。
师乃徙锡而诣之,一夕问祚曰:「古人不起一念,云何有过」?
祚招师前席,师摄衣趋进,祚以拂子击之,师未晓其旨,祚曰:「解么」?
师拟答次,祚又击之,师由是顿悟。
寻往庐山林禅师道场,问之曰:「法尔不尔,云何指南」?
林曰:「只为法尔不尔」。
师遂拂衣而退,众皆股栗。
有毁于林者,林谕众曰:「此如来广大三昧也,非汝等辈以取舍心可了别也」。
师辞往池州景德寺首座,为众解肇法师《般若论》。
知州曾公会以果子抵于地曰:「古人云,不离当处常湛然,即今在何许」?
师指景德长老曰:「只此长老亦不知落处」。
曾公云:「上座知也,不得无过」。
师曰:「明眼人难瞒」。
师南游杭州,住持苏州洞庭翠峰,嗣智门也。
未几,曾公出守明州,手疏请师住持雪窦资圣。
苏人固留不可,师曰:「出家人止如孤鹤翘,去若片云过顶,何彼此之有」?
雪窦本智觉禅师道场,智觉雪峰五世孙,备传琛,琛传益,益传韶,而寿继之,智觉其号也。
一法同源,而地有盈虚,师之至犹家焉。
决潢污,变清泚,掖躄偃,争迅驰,州邦远近,辐辏座下。
驸马都尉和文李公表锡紫方袍,侍中贾公又奏加明觉之号。
师住持三十一载,度僧七十八人。
先是,门弟子建寿塔于寺之西南五百馀步,一日命侍者洒扫塔亭,行至山椒,历览久之,曰:「自今过此,何日复至」?
左右皆大惊。
众迎师还,师坚指塔所,众皆号泣。
随至塔前,或曰:「师无颂辞世耶」?
师曰:「吾平生患语之多矣」。
翌日出杖屦衣盂,散遗其徒。
有问疾者,留食,殷勤与之约曰:「七月七日复来相见。
其夜盥浴整衣,侧卧而灭。
时皇祐四年六月十日,俗寿七十三,僧腊五十
七月初六日入塔,如师之约。
呜呼,师得妙用善机,不敢诸法,能知去来、达性命。
故方是时升堂皇、游墙藩者,悟性相体空,顿息万缘,为大乘法器,曰义怀、在和,凡百五十人,传其法于天下。
彼遮护意根,网绊初心,背觉合尘,逐念流徙,得少为多,妄立知见,虽三诣投子,九陟洞山,师亦援手濡足,而无以救之。
是犹孔子之有宰我孟子之有盆成括,非其师之过也。
自师出世,门人惟益、文轸、圆应、文政、远尘、允诚、子环,相与裒记提唱语句诗颂,为《洞庭语录》、《雪窦开堂录》、《瀑泉集》、《祖英集》、《颂古集》、《拈古集》、《雪窦后录》,凡七集。
师患语之多,而其徒怆然犹以为编捃有遗,盖利他之谓也。
余得其书而读之,二十馀年,虽瞻仰高行,而录利所縻,无由亲近。
使得稽首避席,沾彼法雨,觉悟尘劳,庶几可教者,今蔑如之何。
师辞世十有三年,碑表未立,馀杭僧惠思撰《行业录》,与其徒元圭、觉济大师悟朋继踵,褒文请铭。
跂慕之心,重之以门人之请之勤,抑有待耶?
愚公叩壤以移山,虽不量力,其诚则至矣。
谨焚香再拜,系之以铭曰:
噫惷愚,背本源。
一念,生二根。
胜与劣,驷马奔。
嗜所得,自诈谖。
失大道,南北辕。
艾至老,愉朝昏。
正遍觉,人天尊。
迷者挽,溺者掀。
朝暾出,彗霾云。
渴得浆,寒得薪。
悟报化,知非真。
趣安隐,摆客尘。
王叔生,广佛事。
破六宗,应弹指。
法来东,非会际。
信衣传,只履逝。
五山真法器。
立积雪,殊其臂。
忍非忍,得法髓。
债必偿,有裔嗣。
皖公潜,佛日翳。
翩南游,立如椔。
乞解脱,彊哉慧。
攘蜂虿,神兵卫。
破头峰,众云从。
横六气,酾二宗。
教任意,任懒融。
黄梅儿,陌上童。
阙七相,了诸空。
圣服劳,杵臼佣。
和心偈,掊争锋。
夜南骛,怀是逢。
帝稽首,晞下风。
舟复新,叶归丛。
有道得,无心通。
世有承,四众依。
灯相绩,埙应篪。
师异禀,自孩提。
斥腴隽,蹈圣梯。
慈固挋,不得施。
恭孝,终苴缞。
铣落发,莹质疑。
汉之东,得我师。
抉盲瞆,柞荒菑。
昔无有,今委蛇。
遇沾洽,发萌荑。
淫蛙鸣,钟未簴。
鱼目藏,明珠吐。
岿二山,下担负。
来万里,足茧踽。
訇春雷,披蛰户。
辩缚解,诀去住。
沃醍醐,𣂏甘露。
百五十,胄蕃庑。
穷车辙,诵句语。
瞻骨肉,轴绘素。
远胡越,近杖屦。
捐粗相,悉开悟。
山茀郁,泉咿幽。
虎迹交,鼪猱啾。
塔门閟,樛。
天南垂,海彪彪。
囊破褐,笈单裯。
来环绕,五体投。
名彊身,禄饱喉。
狃怨憎,甘鲍鱐。
睨真乘,等赘疣。
庆我生,辩蕃莸。
蕲诱掖,邈无由,瑑坚石,摅忧。
治平二年乙巳岁二月五日
福州雪峰山真觉大师碑铭908年 晚唐 · 黄滔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六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大师法号义存长庆二年壬寅
生于泉州南安县曾氏。自王父而下。
皆友僧亲佛。清净谨志
大师生而鼻逆薰血。乳抱中或闻钟磬。
或见僧佛。其容必动。
以是别钟爱于膝下。九岁请出家。
叶而未即。十二从家君游莆田玉涧寺。
寺有律僧庆元。持行高洁。
遽拜之曰。我师也。
遂留为童子焉。十七落发。
淳朴贞古。了与流辈异。
武宗皇帝乙丑之否。乃束发于儒冠。
莱中而蓬迹。来府之芙蓉山
照大师见奇之。故止其所。
宣宗皇帝之复其道也。涅而不缁其身也。
袖然而出。北游吴楚梁宋燕秦。
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刹寺讫。巡名山。
扣诸禅宗。突兀飘飖。
云翔鸟游。爰及武陵
一面德山。止于珍重而出。
其徒数百。咸莫之测。
德山曰。斯无偕也。
吾得之矣。咸通六年
师归于芙蓉之故山。其年圆寂
大师亦自沩山拥徒至。坐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
其徒熟(熟师已嗣德山)累累而关。师拒而久之。
则有行实者。始以师同而议曰。
师之近巍巍乎。法门围绕之所。
不可造次。其地宜若鹫岭猴江之为。
卜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环控四邑。
峭拔万仞。崷崒以支圆碧。
培塿以覛偫青。怪石古松。
栖蛰龟鹤。灵湫邃壑。
隐见之半。顶之上则先而雪。
盛夏而寒。其树皆别垂藤萝。
䒠茸而以为之衣。交错而不呈其形。
奇姿异景。不可殚状。
虽霍童武夷。无以加之。
实闽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
诚有待于我师也。祈以偕行(去声)
秋七月。穿云蹑藓。
陟险升幽。将及之。
师曰。真吾居也。
其夕。山之神果效灵。
翼日。岩谷爽朗
烟霞飞动。云庵既立。
月构旋隆。繇是柅法轮于无为。
树空门于有地。行实乃请名其山曰雪峰
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岭猴江之义。
斯则庚寅。逮于乙未
师以山而道侔。山以师而名出。
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
趋之如赴召。乾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
中和中司空颍川陈公。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饮。
交使驰恳。师为之入府。
从人愿也。其时内官有复命于京。
语其道。其侪之拔俗悟空者。
请蜕浮华而来薙。僖宗皇帝闻之翰林学士
访于闽人陈延郊。得其实奏。
于是圣锡真觉大师之号。仍以紫袈裟。
俾延郊授焉。大师授之如不授。
衣之如不衣。居累
辛亥岁。遽然杖履。
其徒启而不答。云以随之。
东浮于丹邱四明明年
故府侍中之有无诸□尅(句)洗兵于法雨。致敬于禅林。
馥师之道。常东望顶手。
后二年。自吴还闽。
大加礼异。今闽王誓众养民之外。
雅隆其道。凡斋僧构刹。
以之龟焉。为之增宇设像。
铸钟以严其山。优施以充其众。
时则迎而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每将俨油幢。
聆法轮。未尝不移时。
馀乎一纪。勤勤恳恳。
熊罴之士。因之投迹檀𨚗。
渔猎之逸。其或弭心鳞羽。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吾王走医。
医至。粒药以授。
师曰。吾非疾也。
不可罔子之工。卒不之饵。
其后札偈以遗法子。函翰以别王庭。
夏五月二日。鸟兽悲鸣。
云水惨悴其夜十有八刻时灭度
俗八十有七。僧腊五十有九。
其月十五日塔其藏焉。其塔也。
其徒佥云。以山之奇堂之峻(法堂也)
大师之生也(去声)。是其殁也。
不宜舍诸。故坎其中焉。
若干尺之高。若干尺之周。
皆雕珉石。错火壤。
磷磷焉。嶪嶪焉。
四隅则环宇以庥。玲珑䆗窱。
云霞时入。风雨罔侵。
其日奔闽之僧尼士庶。仅五千人。
闽王娣之子降左金吾卫将军检校刑部尚书延禀。始陈祭是设斋焉。
大矣哉。大师之见世。
于是罔量其僧耶。自始及兹。
凡四十年。东西南北之适者。
不可胜纪。而常不减一千五百徒之环足其趋也。
驰而愈离。辩而愈惑。
常曰。三世诸佛十二分教。
到此乃徒劳耳。其庶几者若干人。
一号师备。拥徒于元沙(今安国也)
其二号可休。拥徒于越州洞岩
其三号智孚。拥徒于信州鹅湖
其四号慧棱。拥徒于泉州招庆。
其五号神晏。今府之鼓山也。
分灯之道。皆膺圣奖。
锡紫袈裟。而元沙级宗一大师庆元晤大师鼓山定慧大师之命焉。
其曹早曰。法虽无说。
名以文垂。自少林之建曹溪
无不刻碑而纪颂。我师其默乎。
一旦惣其曹(句)。首曰从智如堵。
而扣愚求文。滔老且病。
刊勒之加。多已辞避。
钦师之道。不觉耸然。
伟夫。恭闻释波之东注也。
流其象则不流其旨。流其旨则不象其形。
厥初大迦叶之垂二十八叶。至于达摩
达摩六叶。止于曹溪
分宗南北。德山则南宗五叶。
大师(句)。其今六叶焉。
雪峰之分元沙洞岩鹅湖招庆鼓山。其道皆离贝叶以祗其七。
非滔之能言也。但美数公葳蕤。
其叶众多。殷勤之请。
遂为之铭而应其求。其词曰。
曹溪分派。谁继南宗。
一言冠绝。六叶推雄。
无物之物。非空之空。
不莹而明。不增而隆。
缩靡秋毫。舒靡鸿濛。
不有灵镜。曷扬真风。
懿彼闽越。巍乎一峰。
洞壑斯异。雪霜罕同。
天之有待。师也云钟。
名将道协。迹与仙崇。
奔走厥徒。百千其丛。
庶几几人。莫不元通。
分灯照耀。树本玲珑。
圣君宠謺。贤王敬重。
不生不灭。曷始曷终。
刻贞石于斯文。旌厥德于梵宫。
如来八相二十四依图赞 其七 如来转法轮 北宋 · 沈辽
四言诗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六
诸天溥来,欲闻我法。
为转法轮,稽首欢洽。
昔佛灭度,群生作业。
不值佛世,生死百劫。
善哉梵王,为众垂接。
度所未度,三涂尽摄。
读西史有感三十七首 其二 民国初 · 连横
七言绝句 押阳韵
释迦灭度耶稣死,犹太沈沦印度亡。
不信伟人难救国,宗风反化两重洋。
时山观音神像记 宋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二九、《太仓稊米集》卷六○
建炎三年冬十有一月,金人渡江,建康失守,兵马大都督杜充既降敌,诸将皆以兵叛。
统制李进引兵寇溧水,焚其城邑略尽,徙兵时山,烧荡民居。
既熄,有白气贯日,起于瓦砾中,如是者累日。
贼甚异之,谓其下当有黄金。
裨将王德,开德人也,发而视之,得绣观音像,绢索皆已煨烬而独像存,刺绣之文去火所及无毫发而火不犯。
德怀以归,后无知之者。
参知政事李公以侍御史出守宣城郡,凡叛将逼近境,悉移书招之,示以不疑。
既至,公遇之甚厚,因以其兵使屯龙溪寺。
僧居穆与德游,且虞其变,日脔炙酾酒以啖之,每造其庐辄尽欢而去。
其后果复叛,军将行,德乃谓居穆曰:「师遇吾久,无以报,当以金净瓶绣观音像遗师,愿善调护之」。
龙溪士雷虞龙字虞卿,一日偶谓居穆曰:「余愿丐一观音像事之,久未之得,奈何」?
居穆笑曰:「异哉,像其有归矣乎」!
既语之故,即出是像欣然授之,实明年夏五月六日也。
君得是像,默置净几。
明日其妻李谓曰:「吾夜梦白衣老妇随君入吾家,此何祥也」?
君愈以为异,藏之益秘。
呜呼!
建炎之乱,贼焰所至,玉石俱焚,菩萨以方尽之像成于丝缕之微,独能示现变异于千百大火丛,使凶人勇夫犹加钦畏,因知世间不可思议神道,佛不妄说,而一切众生闻此殊胜,皆大欢喜,况得斯像宝藏于家如雷氏者乎!
议者犹谓菩萨以八万四千清净眼照一切众,以八万四千母陁罗臂救一切苦,用能大无畏力以灭无量劫火。
如以一爝置大海中,虽身蹈水火无坏灭相,特其游戏三昧尔,疑若无足怪者。
余独以谓不然。
自佛灭度后,像法往世,则像法与佛等,无复差别。
菩萨以大事因缘,应物现形,如水中月,其出显斯像,使人因缘以求心,因心以悟道,是名菩萨大慈力,为世利益不可思议。
后十年,余游龙溪,而君始出其像,既作礼已,乃作是言。
绍兴九年十月六日宣城周某书。
道德真经广圣义序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一
序曰。
珠韬玉札云。
太上老君降迹行教。
远近有四。
其一。
历劫禀形。
随方演化。
即千二百号百八十名
散在诸经。
可得徵验矣。
其二。
此劫开皇之始。
运道之功。
孕育乾坤。
胞胎日月。
为造化之本。
天地之根。
播气分光。
生成品汇。
自五太之首。
逮殷周之前。
帝王
代代应见。
即郁华录图
广成尹寿
因机表号是也。
三皇迭往。
五帝不归。
云纪龙师。
时迁数革。
鸟官火运。
川逝风移。
步骤不同。
浇淳渐变。
虽揖让斯在。
而干戈屡兴。
阪泉有剪戮之师。
丹浦有专征之旅。
智诈行而太朴隐。
仁爱显而孝慈生。
元默希夷。
日以寝薄。
陶唐以耄昏厌位。
虞舜以历试登庸。
忧轸万方。
服勤庶政。
老君号尹寿子
居于河阳
以道德真经降授于
经之旨也。
道以无为居先。
德以有称为次。
亦犹三皇之书。
言大道也。
五帝之书。
言常道也。
其下薄裁非之义。
节兼爱之仁。
损俯仰之礼。
挫铦巧之智。
斥用兵之暴。
抑谲诈之谋。
使人复朴还淳
以无为无事为理。
虽力而行之。
窜凶举相。
明目达聪。
敦睦九族。
平章百姓。
而恬和清静之道。
莫能致也。
故禹汤之后。
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
各子其子。
大道既隐。
元化不流。
礼乐滋繁。
政刑大用矣。
其三。
老君以商阳甲子代降神寓胎。
武丁之年。
诞生于亳。
即今真源县九龙太清宫是其地也。
或隐或显。
潜化偫方。
周昭王癸丑之年。
以此二经授关令尹喜
传于天下。
世得而闻焉。
其四。
将化流沙。
尹喜期会于西蜀青羊之肆。
示现降生。
昭王丁巳之年也。
此道德经自函关所授。
累代尊行。
哲后明君。
鸿儒硕学。
诠疏笺注。
六十馀家。
则有节解上下内解上下想尔二卷。
河上公章句严君平指归十四卷。
山阳王弼注。
南阳何晏
河南郭象
颍川钟会
隐士孙登
仆射太山羊祜
沙门罗什
沙门图澄。
沙门僧肇
梁隐居陶宏景。
范阳卢裕。
草莱臣刘仁
吴郡徵士顾欢
灵仙人晋人河东裴楚思。
秦人京兆杜弼
宋人河南张凭
梁武帝
梁简文帝
清河张嗣。
梁道士元静
梁道士孟安排
梁道士智周
梁道士窦略。
陈道士诸糅。
道士刘进
道士李橎。
唐太史令傅奕
唐嵩山道士魏徵
法师宗文明。
仙人胡超。
道士安邱。
道士尹文操
法师韦录。
道士王元辩。
谏议大夫肃明观主尹愔
道士徐邈
直翰林道士何思远。
岳道士薛季昌
洪源先生王鞮。
法师赵坚。
太子司议郎杨上善。
吏部侍郎贾至
道士
任真子李荣
成都道士黎元兴。
太原少尹王光庭
道士惠超
龚法师
通义郡道士任太元。
道士冲先生殿中监申甫
岷山道士张君相。
道士成元英。
汉州刺史王真
道士少明
元宗皇帝所注道德上下二卷。
即今所广疏矣。
所释之理。
诸家不同。
或深了重
不滞空有。
或溺推因果。
偏执三生。
或引合儒宗。
或趣归空寂。
莫不并探骊室。
竞掇珠玑。
陟钟山
争窥圭瓒。
连城在握。
照乘盈怀。
敷宏则光粲缣缃。
演畅则䌽文编简。
语内修则八琼玉雪。
雰霭于丹田。
九转琅膏。
晶荧于绛阙。
尽六气回环之妙。
臻五灵夹辅之功。
忘之于心。
息之于踵。
得无所得。
而了达化元矣。
语品證也。
则摆落细尘。
上秩。
游八外而放旷。
指三境而跻升。
蹈太乙之位矣。
而总内外之要。
兼人天之能者。
未有其伦。
开元至道昭肃孝皇帝降神龙变。
接统象先
戡内难以乘乾。
咨中兴而御极。
无为在宥。
四十五年。
汾水襄城
靡劳辙迹。
具茨大隗
自得朋游。
廓八溟为仁寿之庭。
普万宇为华胥之国。
至道至德。
哉明哉。
钦若尊经。
本朝家教。
象系不足以拟议。
风雅不足以指陈。
横亘古今。
独立宇宙。
虽诸家染翰。
未穷众妙之门
多士研精。
莫造重元之境。
凝旒多暇。
属想有归。
躬注八十一章。
制疏六卷。
内则修身之本。
囊括无遗。
外即理国之方。
洪纤毕举。
宸藻遐布。
夺五云之华。
天光焕临。
则两曜之色固可以季仲十翼。
辉映二南。
若亲禀于元元。
信躬传于太上。
冠九流而首出。
垂万古而不刊。
则大风赤雁之歌。
诚难接武。
典论金楼之作。
讵可同年。
但以疏注之中。
引经合义。
周书鲁史。
互有发明。
四始漆园。
或申属类。
后学披卷。
多瞢本源。
辄采摭众书。
研寻篇轴。
随有比况。
咸得备书。
纂成广圣义三十卷。
大明在上。
而爝火不休。
巨泽溥天。
而灌浸不息。
诚不知量。
粗备阙文。
天复元年龙集辛酉九月十六日甲子序。
十月十五日右英夫人说诗令疏四首 其一 青童大君常吟咏 魏晋 · 无名氏
 押词韵第五部
欲植灭度根,当拔生死栽。
沉吟堕九泉,但坐惜形骸(○真诰运象篇三。《云笈七签》九十六。诸真歌颂。《诗纪外集》三。)
按:此诗又见《全唐诗续补遗》
刘遗民 十六国 · 释僧肇
 出处:全晋文
不面在昔,伫想用劳。
慧明道人至,得去年十二月疏并问,披寻返覆,欣若暂对。
凉风届节,顷常如何!
贫道劳疾,多不佳耳,信南返不悉。
八月十五日释僧肇疏答,服像虽殊,妙斯不二。
江山虽𥾝,理契即邻,所以望途致想,虚襟有寄。
君既遂嘉遁之志,标越俗之美,独恬事外,叹足方寸,每一言集,何尝不远喻林下之雅咏,高致悠然。
清散未期,厚自保爱。
每因行李,数有承问,愿彼山僧无恙,道俗通佳。
远法师之胜,常以为欣慰,虽未清承,然服膺高轨,企伫之勤,为日久矣。
公以过顺之年,湛气弥厉,养徒幽岩,抱一冲谷,遐迩仰咏,何美如之!
每亦翘想一隅,悬庇霄岸,无由写敬,致慨良深。
君清对终日,快有悟心之欢也。
即此大众寻什法师如宜。
秦王道性自然,天机迈俗,城渐三宝,弘道是务。
由是异典胜僧,自而至,灵鹫之风,萃于兹士,领公远举,乃千载之津梁也。
西域还,得方等新经二百馀部,请大乘禅师一人、三藏法师一人,毗婆沙法师二人。
什法师于大石寺出新至诸经,法藏渊旷,日有异闻。
禅师于瓦宫寺教习禅道,门徒数百,夙夜匪懈,邕邕肃肃,致可欣乐
三藏法师于中寺出《律藏》,本末精悉,若睹初制。
毗婆沙法师于石羊寺出《舍利弗阿毗昙》。
胡本虽未及译,时问中事,发言奇新。
贫道一生,猥参嘉运,遇兹盛化,自恨不睹释迦祗洹之集,馀复何恨,而慨不得与清胜君子同斯法集耳。
生上人顷在此,同止数年。
至于言话之际,常相称咏。
中途还南,君得与相见,未更近问,惘悒何言。
威道人至,得君《念佛三昧咏》,并得远法师三昧咏及序,此作兴寄既高,辞致清婉,能文之士,率称其美,可谓游涉圣门,扣玄关之唱也。
君与法师,当数有文集,因来何少?
什法师以午年出《维摩经》。
贫道时预德次,参承之暇,辄复条记成言,以为注解。
辞虽不文,然义承有本。
今因信持一本往南,君间详试可取看。
来问婉切,难为郢人
贫道思不关微,兼拙于笔语,且至趣无言,言必乖趣,云云不已,竟何所辩?
聊以狂言,示训来旨耳。
疏云称圣心冥寂,理极同无,虽处有名之中,而与无名同,斯理之玄,固常所弥昧者,以此为怀,自可忘言内得,取定方寸,复何足以人情之所异,而求圣心之异乎?
疏曰谈者谓究灵极数,妙尽冥符,则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体耳。
若心体自然,灵怕独感,则群数之应,固以几乎息矣。
意谓妙尽冥符,不可以定慧为名;
灵怕独感,不可称群数以息。
两言虽殊,妙用常一。
迹我而乖,在圣不殊也。
何者?
夫圣人玄心默照,理极同无,既曰为同,同无不极,何有同无之极,而有定慧之名?
定慧之名,非同外之称也。
若称生同内,有称非同。
若称生同外,称非我也。
又圣心虚微,妙绝常境,感无不应,亦何为而息邪?
且夫心之有也,以其有有,有不自有,故圣心不有有。
不有有,故有无有。
有无有故,则无无。
无无故,圣心不有不无。
不有不无,其神乃虚。
何者?
夫有也无也,心之影响也;
言也象也,影响之所攀缘也。
有无既废,则心无影响;
影响既沦,则言象莫测;
言象莫测,则道绝群方;
道绝群方,故能穷灵极数;
穷灵极数,乃曰妙尽,妙尽之道,本乎无寄。
夫无寄在乎冥寂,冥寂故虚以通之。
妙尽存乎极数,极数故数以应之。
数以应之,故动与事会;
虚以通之,故道超名外。
道超名外,因谓之无;
动与事会,因谓之有。
因谓之有者,应夫真有,强谓之然耳,彼何然哉?
故经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
此无言无相,寂灭之道,岂曰有而为有,无而为无,动而乖静,静而废用邪?
而今谈者,多即言以定旨,寻大方而征隅,怀前识以标玄,存所存之必当。
是以闻圣有知,谓之有心;
闻圣无知,谓等太虚。
有无之境,边见所存,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
何者?
万物虽殊,然性本常一,不可而物,然非不物。
可物于物。
则名相异陈;
不物于物,则物而即真
是以圣人不物于物。
不非物于物,不物于物,物非有也;
不非物于物,物非无也。
非有所以不取,非无所以不舍。
不舍故妙存即真,不取故名相靡因。
名相靡因,非有知也;
妙存即真,非无知也。
故经云:“般若于诸法,无取无舍,无知无不知”。
此攀缘之外,绝心之域,而欲以有无诘者,不亦乎?
请诘夫陈有无者。
夫智之生也,极于相内。
法本无相,圣智何知?
世称无知者,谓等木石太虚无情之流,灵鉴幽烛,形于未兆,道无隐机,曰无知。
且无知生于无知,无无知也。
无有知也。
无有知也,谓之非有;
无无知也,谓之非无。
所以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泊然永寂,靡执靡拘,孰能动之令有,静之使无邪?
若经云“真般若”者,非有非无,无起无灭,不可说示于人。
何则?
言其非有者,言其非是有,非谓是非有;
言其非无者,言其非是无,非谓是非无。
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是以须菩提终日说般若,而云无所说,此绝言之道,知何以传?
庶参玄君子,有以会之耳。
又云宜先定圣心,所以应会之道,为当唯照无相邪?
为当咸睹其变也。
谈者似谓无相与变,其旨不一。
睹变则异乎无相,照无相则失于抚会。
然则即真之义,惑有滞也。
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若如来旨,观色空时,应一心见色,一心见空。
若一心见色,则唯色非空;
若一心见空,则唯空非色。
然则空色两陈,莫定其本也。
是以经云:“非色者,诚以非色于色,不非色于非色”。
若非色于非色,太虚则非色,非色何所明?
若以非色于色,即非色不异色。
非色不异色,色即为非色,故知变即无相,无相即变,群情不同,故教迹有异耳。
考之玄籍,本之圣意,岂复真伪殊心,空有异照邪?
是以照无相,不失抚会之功;
睹变动,不乖无相之旨。
造有不异无,造无不异有。
未尝不有,未尝不无。
故曰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以此而推,寂用何妨?
如之何谓睹变之知,异无相之照乎?
恐谈者脱谓空有两心,静躁殊用,故言睹变之知,不可谓之不有耳。
若能舍己心于封内,寻玄机于事外,齐万有于一虚。
晓至虚之非无者,当言至人终日应会,与物推移,乘运抚化,未始为有也。
圣心若此,何有可取?
而曰未释不取之理,又云无是乃所以为真,是无当乃所以为至当,亦可如来言耳。
若能无心于为是,而是于无是;
无心于为当,而当于无当者,则终日是不乖于无是,终日当不乖于无当,但恐有是于无是,有当于无当,所以为患耳。
何者?
若真是可是,至当可当,则名相以形,美恶是生,生生奔竞,孰与止之?
是以圣人空洞其怀,无识无知。
然居动用之域,而止无为之境,处有名之内,而宅绝言之乡,寂寥虚旷,莫可以形名得,若斯而已矣。
乃曰真是可是,至当可当,未喻雅旨也。
恐是当之生,物谓之然,彼自不然,何足以然耳?
夫言迹之兴,异途之所由生也。
而言有所不言,迹有所不迹。
是以善言言者,求言所不能言;
善迹迹者,寻迹所不能迹。
至理虚玄,拟心已差,况乃有言,恐所示转,庶通心君子,有以相期于文外耳(□□□□□□□□《高僧传》六,出《三藏记集》三。)
九折十演者 其十九 玄得第十九 十六国 · 释僧肇
 出处:全晋文
无名曰:夫真由离起,伪因著生。
著故有得,离故无名。
是以则真者同真,法伪者同伪。
子以有得为得,故求于有得耳。
吾以无得为得,故得在于无得也。
且谈论之作,必先定其本,既论涅盘,不可离涅盘而语涅盘也。
若即涅盘以兴言,谁独非涅盘而欲得之邪?
何者?
夫涅盘之道,妙尽常数,融冶二仪,涤荡万均,天人同一,异内视不己见,返听不我闻,未尝有得,未尝无得。
《经》曰:“涅盘非众生,亦不异众生”。
维摩诘言:“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
所以者何?
一切众生,本性常灭,不复更灭,此名灭度,在于无灭者也。
然则众生非众生,谁为得之者?
涅盘非涅盘,谁为可得者?
《放光》云:“菩提从有得邪?
答曰:不也。
从无得邪?
答曰:不也。
从有无得邪?
答曰:不也。
然则都无得邪?
答曰:不也。
是义云何?
答曰:无所得,故为得也”。
是故得无所得也。
无所得谓之得者,谁独不然邪?
然则玄道在于绝域,故不得以得之;
妙智存平物外,故不知以知之;
大象隐于无形,故不见以见之;
大音匿于希声,故不闻以闻之。
故囊括终古,导达群方,亭毒苍生,疏而不漏,汪哉洋哉,何莫由之域!
故《梵志》曰:“吾闻弘道,厥义弘深,汪洋无涯,靡不成就,靡不度生”。
然则三乘之路开,真伪之途辨,贤圣之道存,无名之致显矣。
涅盘无名论(并上秦主姚兴表) 十六国 · 释僧肇
 出处:全晋文
僧肇言。
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
伏惟陛下睿哲钦明,道与神会,妙契环中,理无不统,游刃万机,弘道终日,威被苍生,垂文作则,所以域中有四太,而王后一焉。
涅盘之道,盖是三乘之所归,方等之渊府,渺漭希夷,绝视听之域,幽致虚玄,殆非群情之所测。
以人微,猥蒙国恩,得间居学肆,在什公门下,十有馀载。
虽众经殊致,胜趣非一,然涅盘一义,常以听习为先。
才识暗短,虽屡蒙诲喻,犹怀疑漠漠,为竭愚不已。
亦如似有解,然未经高胜先唱,不敢自决。
不幸什公去世,咨参无所,以为永慨。
而陛下圣德不孤,独与什公神契,目击道存,快尽其中方寸,故能振彼玄风,以启末俗。
一日遇蒙答安城侯姚嵩书,问无为宗极何者。
夫众生所以久流转生死者,皆由著欲故也。
若欲止于心,即无复生死。
既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盘矣。
既曰涅盘,复何容有名于其间哉?
斯乃穷微言之美,极象外之谈者也。
自非道参文殊,德侔慈氏,孰能宣扬玄道,为法城堑,使夫大教卷而复舒,幽旨沦而更显,寻玩殷勤,不能暂舍,欣悟交怀,手舞弗暇,岂直当时之胜轨?
方乃累劫之津梁矣。
然圣旨渊玄,理微言约,可以匠彼先进,拯拔高士,惧言题之流,或未尽上意,庶拟孔《易》十《翼》之作,岂贪丰文图以弘显幽旨。
辄作涅盘无名论,论有九折十演,博采众经,托证成喻,以仰述陛下无名之致,岂曰关诣神心,穷究远当?
聊以拟议玄门,班喻学徒耳。
论末章云:“诸家通第一义谛,皆云廓然空寂,无有圣人,吾常以为太甚径庭,不近人情。
若无圣人,知无者谁”?
实如明诏!
实如明诏!
夫道恍惚窅冥,其中有精,若无圣人,谁与道游?
顷诸学徒,莫不踌躇道门,怏怏此旨,怀疑终日,莫之能正。
幸遭高判,宗徒㦎然。
扣关之俦,蔚登玄室,真可谓法轮再转于阎浮,道光重映于千载者矣。
今演论之作,旨曲辨涅盘无名之体,寂彼廓然,排方外之谈,条牒如左,谨以仰呈。
若少参圣旨,愿敕存记。
如其有差,伏承指授,僧肇言。
九折十演者 其一 开宗第一 十六国 · 释僧肇
 出处:全晋文
无名曰:《经》称有馀涅盘无馀涅盘者,秦言无为,亦名灭度
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
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
斯盖是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
而曰有馀无馀者,良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耳。
余尝试言之。
夫涅盘之为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
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
超群有以幽升,量太虚而永久,随之弗得其踪,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摄其生,力负无以化其体。
潢漭惚恍,若存若往,五目不睹其容,二听不闻其响,冥冥窅窅,谁见谁晓?
弥纶靡所不在,而独曳于有无之表。
然则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所以释迦掩室于摩竭,净名杜口于毗耶。
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华,斯皆理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岂曰无辩?
辩所不能言也。
《经》云:“真解脱者,离于言数,寂灭永安,无始无终,不晦不明,不寒不暑,湛若虚空,无名无说”。
论曰:涅盘非有,亦复非无。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寻夫经论之作,岂虚构哉?
果有其所以不有,故不可得而有;
有其所以不无,故不可得而无耳。
何者?
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
推之无乡,则幽灵不竭。
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
五阴永灭,则万累都捐。
万累多捐,故与道通;
抱一湛然,故神而无功。
神而无功,故至功常存,与道通洞,故冲而不改,冲而不改。
故不可为有;
至功常存,故不可为无。
然则有无绝于内,称谓沦于外,视听之所不暨,四空之所昏昧,恬焉而夷,怕焉而泰,九流于是乎交归,众理圣于是乎冥会,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乡,而欲以有无题榜标其方域,而语其神道者,不亦邈哉。
九折十演者 其三 位体第三 十六国 · 释僧肇
 出处:全晋文
无名曰:有馀无馀者,盖是涅盘之外称,应物之假名耳。
而存称谓者封名,志器象者躯形,名也极于题目,形也尽于方圆,方圆有所不写,题目有所不传,焉可以名于无名,而形于无形者哉?
难序云:有馀无馀者,信是权寂致教之本意,亦是如来隐显之陈迹也,但未是玄寂绝言之幽致,又非至人环中之妙术耳。
子独不闻正观之说欤?
维摩语言,我观如来,无始无终。
六人已过,三界已出。
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有为非无为,不可以识识,不可以智知,无言无说,心行处灭。
以此观者,乃名正观,以他观者,非见佛也。
《放光》云:“佛如虚空,无去无来,应缘而现,无有方所”。
然则圣人之在天下也,寂寞虚无,无执无竞,导而弗先,感而后应,譬犹幽谷之响,明镜之像,对之弗知其所以来,随之罔识其所以往,恍焉而有,惚焉而亡,动而逾寂,隐而弥彰,出幽入冥,变化无常。
其为称也,因应而作,显迹为生,息迹为灭,生名有馀,灭明无馀。
然则有无之称,本乎无名。
无名之道,于何不名?
是以至人居方而方,止圆而圆,在天而天。
处人而人,原夫能天能人者,岂天人之所能哉?
果以非天非人,故能天能人耳。
其为治也,故应而不为,因而不施。
因而不施,故施莫之广;
应而不为,故为莫之大。
为莫之大,故乃返于小成,施莫之广,故乃归乎无名。
《经》曰:“菩提之道,不可图度。
高而无上,广而不及。
渊而无下,深不可测。
大包天地,细入无间,故谓之道”。
然则涅盘之道,不可以有无得之明矣。
而惑者睹视变,因谓之有;
灭度,便谓之无。
有无之境,妄想之域,岂足标榜玄道,而语圣心者哉!
意谓至人寂怕无兆,隐显同源,存不为有,亡不为无。
何则?
佛言吾无生不生,虽生不生,无形不形,虽形不形,以知存不为有。
《经》云:“菩萨入无尽,三昧尽见,故去灭度诸佛”。
又云:“入于涅盘而不般涅盘,以知亡不为无”。
亡不为无,虽无而有;
存不为有,虽有而无。
虽有而无,故所谓非有;
虽无而有,故所谓非无。
然则涅盘之道,果出有无之域,绝言象之径断矣。
子乃云圣人患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
劳勤莫先于有智,故绝智以沦虚,无乃乖乎神极,伤于玄旨者也?
《经》曰:“法身无象,应物而形;
般若无知,对缘而照。
万机顿起,而不挠其神;
千难殊对,而不干其虑”。
《动若行》云:“止犹谷神”。
岂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动静者乎?
既无心于动静,亦无象于去来。
去来不以象,故无器而不形;
动静不以心,故无感而不应。
然则心生于有心,象出于有象。
象非我出,故金石流而不焦;
心非我生,故日用而不动。
纭纭自彼,于我何为!
所以智周万物而不劳,形充八极而无患。
益不可盈,损不可亏。
宁复疔疠中逵,寿极双树,灵竭天棺,体尽焚燎者哉!
而惑者居见闻之境,寻殊应之迹,秉执矩而拟大方,欲以智劳至人,形患大圣,谓舍有入无,因以名之,岂谓采微言于听表,拔玄根于虚壤者哉!
證觉忏院记华亭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北涧集》卷四
佛世淳俗如结绳,过则许忏。
一经忏摩,永不复作;
再则摈斥,不入众数。
灭度后,人无所依,乃诣上座,或诣佛菩萨洎诸天像,作佛在想,收摄散乱,肃庄六根,发过失因,丝发无隐。
祈哀请命,洗濯刮磨,不由往辙。
生则自列,死属后人,扫清积瑕,不留宿蒂,绝轮回根,涸生死流。
浙江东西,此法特严,长期短期,各有常轨。
于戏!
扰扰万生,逐顺而往,顺辄弗常,必以逆济,理逆则舛。
于是辗转成就黑业,初于涓埃,久而穹深,翻五欲澜,增九仞巍。
愚公漫移,精卫曷填,一跌一溺,沉坠罔测。
于是有菩萨僧作长生忏摩,悯此沦没,昼夜六时,誓于生生。
此钱公某、许公某长生观堂所由倡,普照寺绍隆比丘所由和。
遍扣诸檀,希六殊胜,经营结构,起已废之刹于阛阓,是难能也。
灭度,而修定作殿堂、廊庑、厨库,凡所当有者悉具。
然后敞华阁,舍无量寿,环以住世应真,树千手眼大士,与阁称。
稼有田,樵有荡。
微钱、许振其始,何以奏厥功?
微隆成两檀越之志,定何以承厥终?
旧寺曰无碍浴院,太平兴国二年,施徐可浔舍宅建。
大中祥符赐今额,今为长忏观堂
一法也,匪濯热午气必暍,不浣垢肤腠必㾞,何自而知?
妙触宣明,成佛子住,忏净心垢,悔涤热恼,秽浊尽除,入清净觉,莫非今昔正信愿力冥契。
而宿缘所追,再振法绪,扶此胜幢。
惟此胜幢,如日之暹,如月朣朣,与国无休,与天无极。
施者受者,亦复如是。